找到相关内容298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慈悲的意义与实践

    的主要内容,此八苦是指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取蕴苦。《大智度论》则提到众生有内外二苦:  内苦有二种:身苦、心苦。身苦者,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,是为身苦;心苦者,忧、愁、嗔、怖、...千万分中不及一分。何以故?世间乐欺诳不实,不生死故。(大正25,256b22~c13)佛的大慈大悲之心,并非只人类,对十方三世众生,乃至蚁虫,都是慈彻骨髓。此中,对佛陀无限宽广慈悲心量的描述,已甚...

    陈美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2451799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实用佛教》(3)

    进而珍惜生命的可贵。   [注释]   □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、求不得及五蕴炽盛苦。   □□受胎,谓识托母胎之时,在母腹中窄隘不净;□种子,谓识托父母遗体,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,不得自在;...  □深信正法,恒思诸善,是为修行的密行。   □不生骄慢,谦恭有礼,是为修行的密行。   □怨亲平等,不生憎,是为修行的密行。   □敬爱含识,如己无异,是为修行的密行。   □明理客观,不执己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551968.html
  • 佛陀感召下的道德律令

    关涉人际、自然的怨憎会、、求不得之逼迫恼乱所裹挟,无处可躲。佛陀与常人的区别并不在于对此种逼迫恼乱的感受,而是他以睿智向众生展现了这些苦迫之来源,一切苦迫均来自于众生自身身心交融的“五蕴炽盛”。...的内容:一、珍重生命,致力于非暴力与敬重生命的文化;二、正直公平,致力于团结与公平的经济秩序;三、言行诚实,致力于宽容的文化与诚实的生活;四、相敬互,致力于男女平等与伙伴关系的文化。来自世界各种不同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3052177.html
  • 论析元代佛教度脱剧—以佛教“度”与“解脱”概念为诠释观点(1)

    性,了知一切法空,生死间的苦痛系缚才能彻底解除,所以照见五蕴皆空之后,就能度一切苦痛困难。众生苦厄来源主要是《涅槃经》指出“生、老、病、死、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”等八苦。  以上分析《心经...依据汉译经典信奉的佛教[3]。宋代以后,佛教逐渐衰落,流传于元代主要是禅宗,其次是净土宗。净土宗创立于唐代善导,主张“心外求佛”,在世俗世界之外立一个佛所居住的佛国净土,夸大人的愿念之力,认为只要...

    李惠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152368.html
  • 《生命的终极关怀》之临终关怀(2)

    会死?佛法就是在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。   世尊在《涅槃经》告诉我们,人生有八苦,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、求不得、怨憎会、五阴炽盛。这些是已定之苦,尚有未定之苦,天灾、人祸、地变等。这些大大小小的苦...什么罪,怎么会得癌症?’我答说:‘因果报应,贯通三世,无始劫来,我们都造了无量罪业,只是隔阴之迷,不知道而已。世尊告诉我们许多可以跳脱苦海的真理,如果我们依教奉行,可以苦得乐。眼前最重要的是把病治好...

    释信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61654043.html
  • 李济华居士遗集

    佛事功德回向一切被害众生。‘千百年来碗里羹,怨深似海恨难平,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听屠门夜半声。’方今人欲横流,兵连祸接,这是共业所感的表现,被害的人,纵然身无重病,所引起的,怨憎会,求不得,诸苦,不...人生离集无常,足臻之苦,未到解脱境地,究不免情执也。昨日参加普德佛堂浴佛盛典后,仍在小寓举行三字经研究,研究的是五蕴、六根、六尘、十二处,十八界等。座无 居士,殊为减色。上月人生集志第一页题为‘...

    广化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55454567.html
  • 佛教与现代西方思潮

    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、求不得……但这些话题如今似乎已经逸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,成为陈年旧事老生常谈。原因其实也简单:市场没有这种需要。   我们当然不能因为都关注人世的痛苦就认定这两者之间有内在...来说一定不陌生。应该说与叔本华这种观点较接近的当属印度教,他所讲的“摩耶之幕”一词就原于印度教,指世俗中纷繁的现象只不过是遮蔽真实世界的一块帷幕。但这种观点佛教就比较远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   固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0354576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处观

    ,其中苦圣谛就具体地列出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、所求不得及略五盛阴苦,跟著经文就再详细地描述生等以至所求不得种种苦,而所有这些众苦,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有此身、心故略说为五盛阴苦。所谓五...法制止欲贪、舍去欲贪,此为对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之出。   (四)若于此眼无甘味者,此等有情则于眼无著;由于眼有甘味故,有情于眼有著。若于此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无甘味者,此等有情则于耳、鼻、舌、身、...

    陈琼璀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3754617.html
  • 原始佛教“无我”观念的探讨

    也是有几个层次的:有的从感官上讲的,譬如苦受、乐苦之类;有的是从欲望上讲的,譬如求不得、、怨憎会之类;不过最重要的一个讲法,则是从存在事物的相续上讲的。存在事物的相续,从另一角度看,也就是落入时间...自私的观念,认为最高境界的成就,必须一切贪欲、我执,方能获致(30)。所以,从这些地方看来,佛教最初所讲的“无我”的观念,和后世所讲的无一个不变的形上实体的“无我”观念不同。  二、在原始佛教兴起...

    霍韬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64455537.html
  • 中国禅宗法脉传乘史略(1)

    ,无所求;能这样行事,以至行无所行,即是“称法行”,前三行为对治“怨憎会”、“”、“求不得苦”、后者是以“无所得行”为方便,行菩萨行(六度)而无所行,从利他中消融自己的妄想习气。这既是对《楞伽经...烦恼而趋涅槃,喻去形而觅影;众生而求佛果,喻默声而寻响。故知迷悟一途,愚智非。无名作名,因其名而是非生矣。无理作理,因其理则争论起矣。幻化非真,谁是谁非?虚妄无实,何空何有?将知得无所得,失无所失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30256325.html